您好,欢迎来到深圳市智慧城市产业协会
深圳市智慧城市产业协会
最新公告:
深圳智慧城市建设稳步推进,数字深圳蓝图愈发清晰赋能数字经济,共创智慧未来 | 第12届中国智慧城市高峰会在深圳举行2023第12届中国智慧城市高峰会即将开幕2023世界数字城市大会向您发出邀请!关于征集智慧城市产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的通知
当前位置:深圳市智慧城市产业协会 » 前沿技术 » 后疫情时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充满想像与期待

热门文章

最新发布

前沿技术

后疫情时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充满想像与期待

时间:2020-05-29 11:39 浏览:1582 来源:
摘要:如何让更多的AI技术更快落地,是行业的关注重点。

    资本裹挟下的AI

    

    在17世纪,有一类人最受欢迎,那就是以想象力着称的荷兰人。

    

    尤其是巅峰时期,就是他们,想出了世界上25%的主要发明。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两项最重要的发明。

    

    第一个,是独一无二的优良船只,可以把他们带到世界各地。

    

    这样就可以凭借从欧洲所有战斗中获得的军事技能,在世界各地收集大量财富。

    

    第二个,则是推动了这些发展的资本主义。荷兰人的背后,依然是无数的财阀家族所操纵,也就是说,任你再聪明,也是工具人。

    

    这也就告诉我们,光有想象力、创造力还不够,个人也好,企业也好,要想在行业实现长久的生命力,必须要找到合适的盈利方式。

    

    就像每个新生事物一样,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面临的争议就不断。

    

    公开资料显示,从2012年开始,在资本的推动下,国内人工智能行业开始了一波创业潮。

    

    然而,伴随着资本的退潮,这些人工智能公司,依旧要面临通过大规模应用实现盈利的现实问题。

    

    市场情况依然不容乐观,据IT桔子统计,2019年前四个月,AI行业资本交易量下降,平均单笔交易融资额1.07亿,相较于2018年1.8亿的平均单笔融资金额,近乎腰斩。

    

    伴随融资不到的窘境,还是企业都处在窘境。在2018年全年,就有将近90%的人工智能公司处于亏损状态。

    

    根据《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2018)》对国内AI创业公司数量和投资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底,全国人工智能企业4040家,但其中拿到风险投资的公司仅占总数的30%,有70%的公司没有拿到融资,倒闭清算只是时间问题。

    

    诸多打着人工智能旗号,企图开辟另一市场赛道的应用,因为疫情,反而使本就烧钱补贴的,变得更加雪上加霜。

    

    比如早就宣布人工智能业务的Uber,在疫情期间宣布大裁员,裁员人数则达到3000,也是在同个月内二次裁员,两次裁员人数共6700名,超过Uber员工总数的20%。

    

    有媒体称,这一裁员,也将为Uber节省超过10亿美元的固定成本。

    

    不光是疫情阻断人们出行,导致Uber的订单量骤降,营收同样大幅下降,此外,一直强调人工智能的Uber,到如今,也并未看到商业化的增长潜力。

    

    甚至,Uber还将主营业务从网约车更改为了外卖送餐服务。

    

    当然,在大环境下,Uber不是唯一一家艰难挣扎的技术公司,更多的美国硅谷科技创业公司都受到了明显冲击:

    

    其中就比如,通用汽车旗下的自动驾驶子公司Cruise近日宣布裁员160人,裁员比例约在8%;

    

    北美另一家网约车公司Lyft裁掉了约17%的员工,增加了休假时间并降低了薪水,一家卡车自动驾驶创业公司Starsky Robotics更因为资金耗尽和融资失败直接倒闭。

    

    出行自然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在疫情前期,由于无法实现线下互动,在传统领域,AI的应用场景也会进一步受到局限。    

    

    人工智能的利与弊

    

    面临生死边缘,如何让更多的AI技术更快落地,是行业的关注重点。

    

    如今的AI,也在不断强调与医疗、教育、物流等产业企业的合作,覆盖更多领域,扩大AI应用场景。

    

    在这次的疫情,人工智能也带来较大的帮助。

    

    2月4日,工信部发布了《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效用 协力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倡议书》,其中号召尽快利用AI技术补齐疫情管控技术短板,充分挖掘AI技术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诊疗以及疫情防控的应用场景。

    

    这也是历史上第一篇将AI技术与抗击疫情结合在一起的政府倡议。

    

    此次突发疫情下,人工智能技术在有数据积累的场景能快速落地,例如疫情监测分析、药品研发、医疗救治、人员物资管控、后勤保障等。

    

    AI的确帮助了不少人与事。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时代》周刊3月中旬报道称,疫情期间,是多达300万配送员帮助中国保持了运转。

    

    大到影响消费系统。《哈佛商业评论》就不吝赞美,称在疫情中,中国城市展现出的非凡韧性与两个因素相关。

    

    一是数字驱动的交付(递送)系统,二是消费者对于线上世界的谙熟和习惯,而相比之下,欧美在这两方面都相距甚远。

    

    然而,在涉及到真刀实枪的应用过程中,依然能看出人工智能还是存在不少缺陷:

    

    首先,是大数据储备依旧不够。因为过往没有类似的场景实践,数据积累不足,而导致很多针对病例的判断失误,出现不准确的情况。

    

    比如病毒传播扩散途径检测、病毒溯源等,由于缺少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还不能给出准确的解决方案。

    

    其余,在应用上还存在产品质量问题频发、智能程度不足等问题。

    

    由于开发周期短、技术实力和成本等原因,在企业提供抗疫的人工智能产品服务当中,产品同质化严重,且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在一套新的规则建立了新的世界秩序之后,通常会有一个和平和繁荣的时期。

    

    就像在17世纪后期,由于生产力逐渐下滑以及此前过度扩张,荷兰开始显示出了衰退的一面,不断失去竞争力,最终,科技帝国的title,也终被后来诞生工业革命的英国、美国夺去。

    

    同样的思维看AI,早些年由于资本的狂热加入,不少蹭着AI旗号的公司投机进入,导致行业良莠不齐。

    

    而这一次疫情,其实也是一次行业洗牌的机会,不同于传统行业,疫情对于AI公司可以说是危中有机,从资本,到技术,都在残酷衡量一家AI公司是否有真实力。

    

    优胜劣汰,一场疫情也决定了公司的发展。

    

    

    后疫情时代,人工智能的展望

    

    实际上,人类的创造性,已被证明是解决问题和创造进步的最大力量。

    

    理想主义者认为,由于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富裕,如果人们能够共同努力,把整个蛋糕做得尽可能大,并把它分好,一切还是能够按照人们所期待的方向发展。

    

    放到人工智能行业,人们的期待也是如此。

    

    早些年,人工智能得到人们看好,原因无外乎几点。

    

    首先,往小了说,是提高公司的效率、生产率,往大了说,若实现规模化,甚至能够决定一家企业的盈利方式。

    

    其次,也是得益于概念比较新,对于人们来说,AI代表着未来,能够替换人类一些无价值的工作,也代表了产业的共同趋势。

    

    未来总是丰满的,那么AI无疑于一种期待。

    

    在国内,人工智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到2030年,使中国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预计到2025年人工智能应用市场总值将达1270亿美元。

    

    但众所周知,落地,一直是人工智能的关键。

    

    在人工智能的下半场,如果AI技术不能落地,那就意味着这家公司落入淘汰的边缘。

    

    市面上大部分的AI公司在商业化方面几乎都遇到了大规模应用的问题,比如应用场景不足、采购方不信任等等,别说规模化了,因为各种自然或人为因素,连基本的落地都很难实现。

    

    这也就导致了,就算是头部的独角兽AI公司,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毕竟,预算有限,资本的耐心有限,但创新甚至是颠覆性技术的出现,总需要时间。

    

    沙利文公司发布的《2019中美人工智能产业及厂商评估 》中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8 年,中国AI领域投资热度远高于美国,投资额从2015年开始超过美国,但是到了2019年,中国在AI领域的投资额与投资笔数大幅下跌。

    

    不过乐观来想,其实我们正处于第三次工业革命阶段,关键词则是AI、大数据、云计算等概念,而这些也正是国内很多头部互联网平台正在探索与追求的课题。

    

    这次疫情就已经很好的体现。AI公司不再是以往的旁观者,而是出演关键角色,提高抗疫战争的整体效率。

    

    更多的AI平台公司开始投入抗疫战场。各大AI公司、云计算厂商,正在快速调用AI能力开发相关产品,并且免费投入到抗疫战场,除了几家头部企业参与,还有很多中小企业加入,进入AI防疫抗疫的2.0阶段。

    

    最近,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总裁汤道生还对外宣布,腾讯未来五年将投入5000亿,用于AI新基建的进一步布局。

    

    另一边,阿里也计划砸2000亿加码云操作系统、服务器、芯片等数字新基建技术。

    

    京东也推出助力政企数字化转型的“京东新动能计划”,输出智能中台、智能采购和智能协同办公平台三大技术服务产品。

    

    很多AI技术虽然目前还未广泛普及,但不妨碍我们的想象与期待。

    

    总之,整个行业的变数还有很多,疫情过去之后,AI又会如何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深圳市智慧城市产业协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6
电话:+86-0755-88309165 传真:+86-0755-88309166 邮箱:ssciamsc@163.com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深南大道6025号英龙大厦4楼
备案号:粤ICP备1604064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