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深圳市智慧城市产业协会
深圳市智慧城市产业协会
最新公告:
深圳智慧城市建设稳步推进,数字深圳蓝图愈发清晰赋能数字经济,共创智慧未来 | 第12届中国智慧城市高峰会在深圳举行2023第12届中国智慧城市高峰会即将开幕2023世界数字城市大会向您发出邀请!关于征集智慧城市产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的通知
当前位置:深圳市智慧城市产业协会 » 行业要闻 »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新思路

热门文章

最新发布

行业要闻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新思路

时间:2022-10-25 11:31 浏览:1168 来源:穆晓雷
摘要:随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提出,智慧城市建设迎来了新阶段。“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为进一步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

  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助力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重要实践,是以信息化创新引领城市发展转型的难得机遇。

1666668504953576.png

  随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提出,智慧城市建设迎来了新阶段。“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为进一步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理念与思路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理念与思路出发点是以人民为中心,融合新时代的各项技术成果,形成融合共享,万物互联的新型智慧城市。围绕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树立全生命周期管理,以需求牵引为根本,以数据融通为核心,以共建共造为重点,以协同开放为导向,科学务实地融合应用新一代科学技术,加快城市改革创新步伐,实现信息全城感知、数据全域联通、成果全民分享、创新全员参与、安全全面保障,助力城市增长合理化、城市治理现代化、城市服务个性化、城市环境宜居化,走一条虚实融合、绿色低碳、多元参与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道路。


  以需求牵引为根本。紧扣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务实且理性地应用新兴智能技术,创新城市基层服务与治理的模式,扩大城市智能服务供给,提升城市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营造一流城市营商环境与人居环境。


  以数据融通为核心。增强融合化、集约化、一体化新型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思想,将促进数据资源的鲜活共享和开放利用作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实现各类数据在全域范围内充分的互联互通,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的协同程度,全面实现“三融五跨”发展格局。


  以协同开放为导向。在新型智慧城市取得积极进展的基础上,发挥区域中心城市龙头带动和辐射作用,推动区域智慧城市群、都市带建设,推动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协调发展,实现新型智慧城市更高水平的协调开放发展。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方向


  第一是“协同创新”。新一代科学技术发展,加速了与智慧城市发展的融合,重构了城市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基础能力。在后疫情时代,智慧城市的建设必然会与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多种新技术融合协同发展,从而推动云、管、边、端、计算等多平台融合。从智慧城市技术看,各类新技术融合必将带来智慧城市应用的巨大变革。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进入到广泛应用的阶段,部分城市加速布局量子通信、脑科学等前沿技术就是典型的例子。AI+5G将使得无线连接与智能自动化应用变成可能,如远程医疗、自动驾驶、智能家居、智能农业等;5G和VR的集合,可以广泛应用于社交软件、基础教育、居民医疗等领域,成为必不可少的“社交应用”;区块链技术增强了人们对大数据应用的信心和信任,数据私密性将有效得到保护;边缘计算+AI+5G产生的聚合反应必将超乎想象,深刻影响金融、制造、零售、教育等各行各业。从智慧城市体系架构看,未来智慧城市架构将打破边界,形成云、管、边、端协同架构,以数据为核心的未来智慧城市架构,需要满足数据与应用之间的流通、交互,这就必然要借助技术手段促进平台融合,建立人、机、物的实时反馈机制。


  第二是“以人为本”。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必将逐步回归“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但数字基础设施的覆盖水平、技术能力、城市治理理念等差异,导致多数智慧城市建设出现主要由技术驱动、政府驱动,公众用户参与度明显不足的现象。未来智慧城市必将以服务公众的核心需求出发,从解决实际问题和提供便捷服务为方向,开展建设,融合多场景、多职能、多数据、多服务的模式,来全面提升城市服务水平。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借助人工智能手段,在“全网通办”、“一件事一次办”的基础上,根据人群画像进行分类,提供多样化的贴心服务。未来各地方也必将强化5G、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技术研发与应用,以疫情防控常态化为宗旨,以城市网格化治理作为切入点,提升社区、楼宇、园区等基层单位数字化综合治理能力,实现城市精细化治理。


  第三是“共建共享”。数据是智慧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核心,智慧城市的建设覆盖到城市建设、运转的各个场景,涉及政府、公众、企业等三大主体,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数据来源相对复杂,“数据孤岛”问题始终存在。新型智慧城市数据资源汇聚能力的建设,需要借助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从技术服务、总体框架、建设标准、生态合作、交换机制等多方面进行加强,破解数据共享难题。技术层面,在目前大数据分析、数据共享中台基础上,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加大人工智能、物联网的融合能力与力度,提高数据融合、标准化程度;数据治理框架方面,各地需要构建覆盖政府、公众、企业多类型但相对统一的数据框架,从数据前端采集、数据流转和数据应用的全流程进行管理;生态层面,未来数据治理可使用生态合作与精细管理的治理思路。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


  智慧城市建设是前沿技术应用的良田,各类新技术在过去十年里不断的完善并成功应用于智慧城市建设中去。


  物联网多维感知。物联网技术是一种具有智能识别、跟踪定位以及监控管理的智能化网络技术。未来必将是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数据可以通过物联网的方式进行汇聚与应用。除目前耳熟能详的车辆识别数据,人像识别数据,视频监控数据外,更多的诸如ETC通行数据、RFID规定数据、手机联网数据、生活缴费数据,甚至到工业互联网中的各类传感数据等都将通过物联感知的方式进入网络,并实现互联互通。


  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是新基建中的重要组成,在诸多领域都有应用的场景,而智慧城市建设无疑是人工智能技术孵化和快速发展最好的场景。举个例子,在传统的水利行业流速测量方式中,雷达和ADCP的方式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也被业内所认可,但是它也有自身的弊端。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视觉利用视频算法及精确模型的搭建,有效弥补了传统测流方式的不足,同时带来了新的附加效应。在多地的现场实际测试中,精确度已达到甚至超越传统方式,是的这个领域的解决方案趋于国产化,经济化。除此之外,视频算法测流的方式还可以实现视频画面的同步回传、漂浮物的检测等,带来了更大的应用功能。


  大数据技术。在加速智慧城市向互联化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大数据挖掘及决策分析技术,实现海量沉睡数据向数据资产应用的转化。大数据的优势一是体现在数据的收集方面,二是处理方面,三是共享方面。目前,城市系统之间由于标准问题无法有效集成,进而产生信息孤岛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随着大数据标准建设的不断完善,海量异构数据建模与融合、海量异构数据列存储与索引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及应用,给底层数据集成的信息共享提供了标准和强有力技术保障。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


  智慧城市从顶层设计向场景化落地延伸。智慧城市顶层设计通过多年的整体策划,目前已经从总体部署向各行业深入推进方向发展,各行业的智慧城市需要场景化落地,在智慧环保、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社区、智慧校园、智慧安监、智慧医疗等方面,不仅是信息化,更多的是面向城市需求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场景化的落地,推动智慧城市在各行各业生根发芽,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民生福祉、创新创业。从“政务上云”向“云上应用”转型,从关注IaaS,逐步向PaaS、SaaS应用场景拓展。智慧城市中包含智慧政务、智慧企业、智慧园区、智慧社区、智慧物业、智能家居等,逐层细化,所有这些场景的智慧化最终将汇聚为整个城市的智慧化。


  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化体系将不断完善。我国智慧城市的标准化是以评价指标作为导引形成指标体系来指导智慧城市建设,2016年国家标准《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发布,2018年发改委、网信办推出了《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8)》,明确了建设重点,反映出政府的建设需求和导向。智慧城市标准化体系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方法,让智慧城市建设有章可循。“十四五”时期,智慧城市的建设标准将进一步完善,一些省、地市也在探索建立适合本地特色的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围绕智慧城市引进标准化专业人才并建立相关标准机构,大幅提升标准制定和管理的能力。未来这一趋势还将延续,形成自下而上的国内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完善的推动力。


  数字孪生城市将从静态走向动态。数字孪生城市内涵就是在城市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在虚拟的数字环境中再映射出城市环境中的物理环境和管理流程活动,通过数字孪生理念和统一的平台,实现智慧城市的另一种呈现。数字孪生的外延除了ICT系统以外,还有城市安全、环境治理、居民生活服务、产业发展、商业机制、法律配套等。数字孪生城市离不开物联网感知、视频监控、建筑BIM、城市信息模型CIM、地理位置信息系统GIS、数据中台。通过这些部署,将建筑的BIM信息汇总为城市的CIM信息,添加上感知信息和GIS地理信息,使城市中的静态物理环境叠加上动态的信息,可以实现在数字孪生环境中的管理行为。目前智慧城市的发展还处于探索期,但是可以看到,理念越来越丰满,标准越来越完善,总体是在探索试错中不断进步,唯一要把握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根本需求,人的需求层次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期待“十四五”时期,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理念、建设标准、建设方案越来越科学,也越来越惠及民众。


深圳市智慧城市产业协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6
电话:+86-0755-88309165 传真:+86-0755-88309166 邮箱:ssciamsc@163.com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深南大道6025号英龙大厦4楼
备案号:粤ICP备16040645号-1